fcn 寫:拜耳啊,
果真是好冷.... 
 
  所謂新旗艦,
期待的人好像也不多,
和之前的ED8, HD800, PSK掀起的熱潮, 真是不能比. 
 
 國外也好不到那裡吧,
我看HeadFi, 到目前也只有一個人在IFA聽過.
號稱歐洲三大耳機廠之一,
要加油囉!!! 

 
一方面是beyer的迷並不多,另一方面是宣傳問題......老實講beyerydynamic對T1的宣傳根本不及格
HD800選在CES展發表,本身就已經有了地緣優勢,然後又事先通知JUDE這類重量級人物消息,提供試聽機會
在配合同時間上線的詳盡資料/圖片說明,第一時間就引起了廣大的關注,行銷做得非常成功
好吧,就算beyerdynamic的資源不能跟senn這種超級大廠比的話,至少官網上詳盡的說明和大量精美的圖片也還是必要的,但是beyer的fans並沒有得到這些東西.....從這方面來講,beyer做得比GRADO和ULTRASONE還要差很多
再看看官方的新聞稿好了.....我必須說不只是德式英語的問題,而是語焉不詳,誰理你什麼tesla跑車,消費者關注的是
產品本身的技術進步和改進,而且要很簡單的概括一切,而非用一些拉里拉雜的陳述
以HD800為例好了,就直接跟你講振膜改成環型的,而且是動圈耳機最大的單體──大家一看都覺得十分不得了,有著突破性的進步
然而稍微研究過的就知道,振膜從軟凸盆改成環狀並不是什麼很石破天驚的技術進步,56mm的單體也還算好──日本耳機早就一堆54mm的單體了,真正的亮點恐怕在於那個特大尺寸,4Xmm的磁路系統,所以senn才一改以往慣用較小振膜的風格,採用新型的環型振膜
以GRADO為例好了,雖然GRADO技術一向不太透明,但是至少我們知道PSK一方面承襲了傳說級耳機PS1的血統,一方面在耳機殼是全新的複合結構、耳機線和振膜都是新的設計
以ULTRASONE為例好了:廠商的目標很明確,這是一支STAGE OF THE ARTS級的便攜耳機,所以冠上了「EDITION」,在加上大量精美的圖片和曝光率,無形之中也吸引了不少目光
再看看beyer好了──都已經拖到IFA前一個禮拜了,才在一個德文的3C資訊站走漏風聲,之後官方才匆匆忙忙的補上了新聞稿、定價和預定上市日期......真是太詭異了,定價還偷偷從880歐元調整為890歐元,一個在兩個半月後就要上市的重量級產品,相關的宣傳卻如此草率匆忙,相關人員是不是打混的太厲害了?而且相關的一些問題目前都還沒有官方的正式聲明來澄清:例如這麼強的磁力會不會影響人體啦,耳機能響更大聲不是會傷耳朵嗎? 這類的,只能靠網路上一些比較清楚的人幫忙解釋.......更不用說一些詳細的技術細節了
比一般的耳機響亮一倍這件事情意義何在?
維持以往旗艦級耳機600歐姆的阻抗,卻又能提升靈敏度,這件事情的意義何在?
成功的提高單體的磁隙密度達到1.2tesla 意義又何在?
很遺憾的,我完全沒有從新聞稿中看到相關的說明或解答,其實很簡單,就是夠維持以往600歐姆版本耳機的瞬態反應,又能夠拉大動態範圍,磁路系統對音圈和振膜的控制力更強而已──我想這些並不是什麼很高深或很難解釋的東西
再來T1跟HD800同樣都是使用新型振膜,然而說明卻語焉不詳:也不過就是新型振膜一方面更輕盈,一方面強度和阻尼都提升了,能有效抑制和抵抗盆分裂失真而已,然而新聞稿的說明拉拉雜雜的讓人搞不清楚重點
我該說這真是典型的工程師性格嗎?(苦笑) ,知道這東西好,但是說明的丟三落四,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而從德文討論區來看,IFA的展示效果也並不理想──beyer的攤位沒有做好環境隔音,像SENN那樣另闢一個小隔間專供試聽HD800,搭配的配備看起來也不太高明,HD800雖然是用萊曼推,但至少訊源是用T+A的高檔SACD,beyer好像就隨便找個專業器材接上自家A1而已,就算是IFA已經多日後的現在,T1也沒有一個特別的專屬網頁──還是跟DT770/880/990一樣一個小小的圖配上幾行簡單的說明.....除非死忠者,不然我實在很難想像一般的耳機迷會對T1有特別的慾望,
HD800光看網頁的那些圖片和影片就嚷人蠢蠢欲動了
從一個半調子的MANIA來看,beyerdynamic在耳機技術上從來都不是落後者,但是這群工程師(?)恐怕真的不太會自我推銷,也許我是愛之深責之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