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每個人的音響觀
發表於 :
週三 11月 09, 2005 7:37 pm
由 gradors2
早就想和大家聊聊, 每個人不同的音響哲學.
正如同雖無明文注書, 但每人是依照著他的生活哲學而生活著.
可以說, 生活哲學是伴隨著我們, 一起成長變化, 並且不證自明的-雖然彷彿毫不存在-只因太過自然.
同理, 相信深入音響嗜好的諸位, 必然也有一套[音響哲學]伴隨.
就此, 很想知道各位的想法, 故有此文.
小弟我就先拋磚引玉, 漫談自己的音響哲學.
而這音響哲學, 就如同李敖演講所言-自由主義太過飄邈而必須以條列式存在-我也只能想到那, 寫到那. 因此文章若是太過沒有條理, 還請見諒.
不過正如兵貴精不貴多, 文重質不重量.
喜好亂寫長文, 下筆不能自休的我, 還是以精簡短文為目標.
那, 除了疏發小弟的一點感想外, 最主要還是希望能夠看看諸位獨到的思想, 說不定, 這能夠像stereo sound的"唱片演奏家"
一樣, 微言大意, 對初學者以及大家起了有趣的化學作用.
那不廢話, 下面就是我的一些音響哲學.
發表於 :
週三 11月 09, 2005 7:50 pm
由 gradors2
我的音響哲學.
最先想到的, 還是最為市檜的-金錢.
嗜好與金錢幾乎是無法分離. 當然有不花錢的嗜好, 不過這非我們探討主題, 因此忽略不談.
我也曾經為音響瘋狂. 今天才買入grado 明天又是STAX, 後天是JM lab...真是為伊消得人憔悴, 荷包漸寬終不悔.
然而, 某日卻驚覺到, 每日每日就想買各種音響, 去聆聽他們不同的聲音, 又不擇手段的去使其發揮最大功能. 聽的音樂一定要具備測試音響功能.
-這....這究竟是我玩音響, 還是音響玩我?
正如同老調常談-音響是手段, 音樂是目的.
原本我只是個愛樂者, 會點樂器. 現在, 日常生活作息不正常,
該做之事皆放棄而專心聆聽音響. 原本喜聽的音樂類型, 也為了錄音品質, 音響不適合表現之類的理由, 放棄.
我看著手邊的CD, 感嘆-這真的是我愛聽, 還是適合音響播放呢?
對此感到覺悟的我, 因此定下一個道理.
道理- 購買音響器材必定要讓自己感覺到即使丟了爛了壞了,
也毫不在意的等級.
我發現, 購買自己能力極限, 甚至超過的物品.
便會像是著魔, 吸毒般的被其掌控.
畢竟音響是服務我, 而不是我去服務音響.
況且, 音響到了一個等級(相信我, 不用太高), 不能逃避的就是
室內空間的調整-這才是真正花大錢之處-買房子.
因此, 我漸漸賣掉手邊的音響器材, 僅留一對耳機, 一組小音響
, 而這些都是即使我丟在地上當腳墊也毫不在意的等級.
然後, 我發現我過得比以前快樂.
畢竟, 人生還有太多事, 等我們去做.
發表於 :
週三 11月 09, 2005 8:19 pm
由 gradors2
再談一個.
談到音響評論.
雖然, 我們都不是音響評論家(我到現在, 對這個職業名稱
還是感到很詭異), 但卻時常有機會對器材做出評論與介紹.
特別是網路發達, 論壇通行的現代.
對於此, 網路上的音響評論質量不一. 必須發揮滔沙檢金
(突然對這個詞有點困惑, 記得看過的古書是[滔沙檢金]無錯,
因為是水波洗去沙子, 故用"滔", 而檢字是正確的, 現代的
手字旁"撿", 其實是近代才出現的, 應該是錯別字而發揚光大,
究竟如何呢?)的態度, 花極大心力去研究.
不過我並不想討論如何去找, 或是去分辨一篇評論的好壞.
我想談的是, 每個人寫出那篇評論的情況以及所謂的"客觀要求"
我想, 應該很多人都知道了.
很多測試數據美麗的產品, 聲音都不太好.-這種特色以日本產品為最.
如同青菜水果是神奇未知, 電線卻能夠依科學分析而理所當
然. 這其中有很大陷阱. 這個理所當然, 真的是理所當然嗎?
連牛頓的三大定律都可以被推翻, 在以懷疑與反思的現代科學
思潮下, 我實在不敢這麼確定, 所謂的音響玄學, 真的就是迷信嗎?
很多現代的測試方法, 好比相位, 光是其理論, 都只是近50年
才發現的學說而不到定律程度. 我們還未發現的, 測不出來的
到底還有多少? 想到這, 我就冷汗直流.
因此, 音響評論中, 所謂的[請勿用情緒性主觀用詞], 甚或
[客觀評論]這東西, 真的存在嗎?
所以, 我在寫介紹或是評論文時(我基本上是不寫的, 除非受人所託, 或是一時情緒上的激動與感動, 當然, 不屑也是一種動
力), 因此, 我對於書寫, 或是和人討論器材時, 偏向主觀而譬喻
的方式.
好比[填海, 垃圾]-這都是情緒用語.
而譬喻則是希望對方能夠理解, 所不得不用的方法.
好比[我覺得ATH像是濃厚的抹茶, 而AKG像白酒.]
畢竟我們只是嗜好於音響, 並非技術人. 去談些專業用詞, 或是
技術層面, 就成了武人奢談文事, 我以為, 我們在談論時, 唯一
能夠做到的, 便是誠實的說出耳朵所聽. 即使非常主觀.
當然, 這種做法, 是受到一些人的批評.
特別是情緒用詞. 然而, 要知道, 濃厚淡淺, 這種聲音的味覺,
是人人不一, 我認為太濃, 而在你的耳中太淡, 因此要怎麼去避免主觀用法呢? 根本不可能, 故我認為與其三流的客觀, 不如一流的主觀, 參雜情緒用詞也無妨.
畢竟, 音響在不同的搭配, 不同的環境, 不同的使用時間, 不同的人, 任何一種情況, 都會發出大不相同的聲音.
我想, 閱讀文章的人, 應該都是能夠確實分辨這些, 而去體會
文外之意, 以及器材的情況與潛力, 寫評論應該無須庸人自擾.
所以, 只要確實的描寫視聽情況以及搭配, 再忠誠的描寫感想
, 我想這就是恰當的評論了.
以上我的想法, 不知你的想法如何?
發表於 :
週四 11月 10, 2005 1:19 am
由 feoteng2003
說說我的,我的初衷很簡單,我要聽到接近真實的聲音
所以尋尋覓覓
最早是用Sony的耳罩式耳機,其實不算過差
只是聲音頗糊
所以第一副真正的Hifi耳機是SR60
第二副也是SR60,加起來用了5年
對我來說,SR60接上隨身聽仍舊是非常棒的聲音
由於有小玩過一些吉他,對當時的我而言
這樣組合出來的吉他聲幾乎是無懈可擊
再來就是敗家之路,有了一些錢之後
DT931、HD650、HD590、RS1、K240DF....
換線、Headmaster....
去網聚試聽....
我覺得試器材的結果,就是開始變的過分注重音響效果
而忘了真實的聲音到底該是什麼
後來,我開始認真比較音樂廳和現場演唱的聲音,
還有我朋友在排練樂團時的聲音
還有錄音師朋友的器材
以求得最真實的感受
目前的器材用的還算滿意
不過我的心得是,新手應該多方嘗試
然後...準備一支爛耳機,隨時交換聆聽你喜歡的音樂
若是一支耳機的性格離你喜歡的音樂太遠
就要回頭看看是否走的太遠
當然各人有各人的追求,玩音響的本身也是樂趣無窮
但我自己最後是改追求音樂的感動
這就不只是器材的問題
而常常是心態的問題,我覺得除了音樂來感動人
人也要主動的融入音樂,才容易感受音樂能帶來的感動
發表於 :
週四 11月 10, 2005 1:49 am
由 J@ck
gradors2 寫:...恕略
購買音響器材必定要讓自己感覺到即使丟了爛了壞了, 也毫不在意的等級.
...恕略
這真是非常嚴格的要求, 我也正在努力朝這方向走, 但是還要再有錢點才能達到這 "不關心" 的境界.
我目前只能要求錢要花得有價值, 畢竟每一分都是辛辛苦苦作牛作馬掙來的, 要好好利用.
我喜歡找 "sweet spot", 買菜買當季的, 買音響買划算的.
所以在我的系統中找不到昂貴的線材, 因為線材的道理說不通, 我不了解, 我要的只是無色無味的橋樑, 調音? 那交給器材吧.
常常新手老手會因為一些新產品, 新風潮而昏了頭, 靜下來想想,
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還是只是迷戀那想像中的美好而灑下大把大把的鈔票?
At first, I want to believe.
Now, I wanted to believe.
發表於 :
週四 11月 10, 2005 5:55 pm
由 狂人
feoteng2003 寫:J@ck 寫:[我喜歡找 "sweet spot", 買菜買當季的, 買音響買划算的.
所以在我的系統中找不到昂貴的線材, 因為線材的道理說不通, 我不了解, 我要的只是無色無味的橋樑, 調音? 那交給器材吧.
常常新手老手會因為一些新產品, 新風潮而昏了頭, 靜下來想想,
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還是只是迷戀那想像中的美好而灑下大把大把的鈔票?
At first, I want to believe.
Now, I wanted to believe.
那不知無色又好的線材有哪些呢?
小弟也在美國,最近想網購一副線材給1212m用
1212M的類比部份處理很差,不如直接放棄他的類比輸出,外接DA吧。
發表於 :
週五 11月 11, 2005 7:08 pm
由 Renaissance
feoteng2003 寫:musk 寫:feoteng2003 寫:那不知無色又好的線材有哪些呢?
小弟也在美國,最近想網購一副線材給1212m用
可試試Nordost
這家的東西不是癖性很重(過亮)嗎?
個人覺得Nordost高階的產品比較好,對於中低價的Flatline系列
個人認為太貴了.....(我覺得排線不應該太貴)
發表於 :
週五 11月 11, 2005 10:14 pm
由 SEVEN SEAS
我對於音響..說真的沒啥觀念
我會想要去買較為高價的耳機只是很單純的想要聽出一首歌的原貌
想知道這首歌最初在錄音室時
歌手是如何唱它 錄音師是如何錄的以及有多少細節是我還沒聽到的
就是這麼簡單
發表於 :
週六 11月 12, 2005 4:17 am
由 TMNEXT
我的音響哲學.... 不如說我對音響的基本要求是,
能讓我在放 Sound Horizon 的專輯「樂園組曲」的第十一首的時候,能大叫,
「森林!森林!這真的是森林!」
能清楚的聽到背景的鳥啼蟲鳴、泉水流雲,
能「看」到背景是在一個怎麼樣的森林裡面,多大,多深,樹木長得茂不茂密;
那些鳥啼蟲鳴的位置是在哪裡,左邊?右邊?遠近?還有森林裡面空氣呼吸的聲音,
更棒的是,所有的背景能夠浮現出來,在我的眼前身旁,製造出一個真實的環境音場,好像我一伸手就可以抓到那些鳥的感覺。
所有的形體、輪廓、遠近、定位,都是很明確的,很實在的,不需要用腦筋去想像,這樣真實的環境就自然現前。
然後各個頻段柔和均衡,不會有哪一個頻段過份肥大蓋掉另一個頻段的細節;
由於聲音的層次和分離度絕佳,所以你可以很輕鬆的就聽到所有的東西,不必費力用腦筋去分解,
就這樣自然、柔和,舒服的享受音樂。
發表於 :
週六 11月 12, 2005 7:01 am
由 TMNEXT
TMNEXT 寫:所有的形體、輪廓、遠近、定位,都是很明確的,很實在的,不需要用腦筋去想像,這樣真實的環境就自然現前。
形體指的是樂器的聲音在空間中所佔的大小,譬如說 bass 的聲音,有多肥,佔了整個聲音創造出來的空間中多大的位置。
輪廓指的是樂器的聲音的線條銳不銳利,譬如說,人聲的輪廓越清晰銳利,她在空間中和周圍的樂器就越分離開來,形體的邊緣就越明顯。但是如果加入殘響的效果器,她的聲音輪廓就會越模糊,感覺越來越遠,最後擴散到整個左右聲道的空間,和所有的背景溶為一體。
遠近、定位,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不過我希望的是更明確一點的前後深度和定位,不需要用腦筋幻想就很真實的音場。
關於「樂園組曲」的第十一首歌,有一個很有趣的效果忘了提,這首歌有一個小女孩的童聲,歌詞內容是小女孩想逃避現實催眠自己,但是又掩蓋不了自己內心中的不安和疑惑,喃喃自語的自問自答。
這段歌聲有一個效果器,主要人聲有殘響,然後另外有一個 echo 迴音的效果器,製造出一個一樣是小女孩的童聲,唱的歌詞是重複肯定主聲對前面問題的回答,緊接在主聲殘響的後面,表現出一種內心裡面自問自答,重複肯定想要說服自己的情境。
這個迴音效果器加得很巧妙,如果音響可以重現這個音場的話,聽起來感覺會覺得,這個迴音的歌聲,是從背景森林的深處迴盪再飄出來的。也就是說,這首歌的音場,感覺像是小女孩在森林中自言自語,說話的聲音飄進森林的深處,迴盪再傳出來的聲音,而這個迴音卻變成了重複肯定自己的另一個聲音。
本來應該是內心深處自問自答的聲音,卻變成好像是和森林對話,森林深處傳回來的幽暗神秘的回答。
這是一個很微妙的設計,天真的童聲配上詭譎的迴音,給人緊張不安,不寒而慄的感覺,接下來歌詞帶入故事中的巨大轉折,果然聽眾聽完前面十首,所隱約不安感到的悲劇,荒蕪的樂園,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這種「情境式」的音響效果,正是 Sound Horizon 的音樂精髓之一,如果你沒有聽到這個效果,那麼你絕對很難發現「喔,原來有這種東西,原來作者有這個創作意圖,難怪我聽了會不寒而慄,真是太神了」。
所以由以上我得出另一個音響哲學:雖然音響只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還是需要具有基本水準的「手段」,否則會少聽了很多東西,也會少了很多樂趣,音樂上的樂趣
發表於 :
週六 11月 12, 2005 9:25 am
由 sien
"沒親身碰過的老生常談總是不會痛"
熱門器材,對音響的一頭熱
我覺得這都是好事
在過程中可以得到滿足
雖然每次滿足的時間越來越短
在最後也可以獲得平靜
因為當你知道的越多,你需要的就越少
倘若初入此道
追求想像中的美好,追求那一聲的驚嘆
都會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的喜好
但...
初生真的有可能了解自己的喜好嗎
真的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嗎
並且能堅定想法,相信下去嗎
我不這麼認為
"從是要在取悅別人後,才會了解自己"
過程中的跌跌撞撞,我覺得都是值得的
發表於 :
週六 11月 12, 2005 10:20 am
由 TMNEXT
sien 寫:那TMNEXT兄可以從多聲道中得到滿足嗎
可能可以吧
不過不是所有 CD 都有多聲道,很多很棒的演繹只有單聲道,而我還是會聽得非常感動
還有就是,有些多聲道系統不一定能表現出我希望的「真實感」,而是只有「包圍感」。
除了音場之外,我還希望聽到的是自然、平衡的音色,能夠不花力氣很輕鬆就可以聽得很舒服的系統。並且希望她的解析力能高一點,盡量表現出音樂中所蘊含的所有資訊,不要為了討好聽眾,把應該要很難聽的聲音也修飾得非常好聽,結果因此犧牲了(蓋掉了)扭曲了其他細節,讓我錯失了創作者/表演者精心安排的苦心。
當然,也有系統能做到聲音都不差,放什麼都不會非常難聽,但是細節仍然不減,那樣當然是最棒的了
總之就是,盡量能夠表現出創作者精心設計的音樂資訊,甚至是創作者沒注意到的部分,讓你一聽就知道:哦~ 這個 Mixing 的工程師很混,他Mi的東西低頻完全沒有細節,沒有層次,一團亂;他一定是在沒有辦法表現出這些低頻的監聽系統上Mi的,所以他跟本不知道自己作的這些低頻聽起來是怎麼一回事。可能後製的時候在後製的系統上才發現這些問題,但是想說隨便啦,反正大家通常都是用破爛的音響放的,有沒有那些低頻層次都沒差啦,重Mi很麻煩,低頻用 EQ 拉一拉,就偷懶混過去吧
可以讓你一聽就知道,這是一張錄音水準很差的專輯,這是一張錄音水準很棒的專輯.... 這是我希望的系統。
那如果剛好我喜歡聽的音樂錄音水準都很差怎麼辦?
還好我聽得很雜,有很多好錄音可以選
而且真正喜歡的音樂,就是錄音真的很差,沒關係,我還是聽得下去。譬如說就算是單聲道,爛錄音,我還是可以聽得非常感動。
所以我想我從「平實但是完整的音樂資訊」中所獲得的感動,遠大於追求美聲所得到的感動,所以我才會做這樣的選擇吧。
不過當然,重申一次
好聲跟細節完整不是互斥的,有的音響系統還是可以讓你聽到很多細節,讓你知道這張專輯的錄音不好,但是它放起來就不會像其他系統那麼難聽,這樣當然是最棒的
我的意思是我自己的喜好,追求音樂資訊的平實完整的優先權高於好聲,我比較注重的是這個,是這樣的意思
發表於 :
週二 11月 15, 2005 1:41 am
由 caither
gradors2 寫:我想, 閱讀文章的人, 應該都是能夠確實分辨這些, 而去體會
文外之意, 以及器材的情況與潛力, 寫評論應該無須庸人自擾.
體會文外之意...這牽涉到想像力,
當然, 一篇文章讓讀者產生image, 這是要靠想像力沒錯, 但它的來源是文章中的字詞描繪.
文外之意, 就因為是"文外", 所以這部份的想像產物沒有基礎來由
開始有點接近是讓閱讀者毫無根據的臆測了...
如此一來, 是不是會增加閱讀者 額外的 設想與期望呢?
我沒有批評的意思.
只是想到, 陪朋友去試聽器材的時候, 偶而會聽到他們說:
"聽起來感覺跟評論文章講的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