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傾情 - ULTRASONE ED9!

所有形式耳機與耳機驅動器相關討論,耳機系統專區.

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一聽傾情 - ULTRASONE ED9!

文章清新 發表於 週二 4月 24, 2007 1:36 pm

一听倾情 - ULTRASONE ED9!

主器材:philips cd10mkii,ultrasone ed9
辅助器材: 莱曼, HA01

【除非特别注明,听感均来自philips cd10mkii随身听直推】

在决定去听ED9之前,特意向一位朋友(哈哈,这位朋友可是这里的熟客哦∼)了解ultrasone品牌的风格,他给了我一个很有趣的比喻,说ultrasone差不多相当于白牙乘以歌德除以二,或者说相当于白牙乘以歌德再开平方。。。不得不承认,在对ultrasone产生第一印象之前,我无法理解这个比喻的关键所在。但不得不承认,这个比喻非常有趣。

听过ed9后,我才发现,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
关于S-Logic
××××××××

仔细研究了ed9的说明资料,发现所谓的S-Logic技术,其实并没有字面上看起来这么玄妙和复杂,ultrasone只是利用外耳廓的生理结构让声音进入耳道之前首先进行的某种程度的散射或绕射,并依次从某种程度上模拟人耳听音箱时的感觉。这种方式是否似曾相识?想想CD3K和R10的震膜倾斜设计,想想qualia 010的远距离发音单元,还有kk的悬挂小喇叭,哈哈,ultrasone的噱头搞得似乎有点大啊?!从ed9的外观上是看不出S-Logic技术是如何被采用并起作用的,或许厂家在单元发声结构上进行了特殊设计,谁知道呢。

我一直以为,耳机采用什么技术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其声音表现和佩戴及聆听舒适度,尤其是长时间的聆听舒适度。S-Logic作为耳机的一个宣传点的确不错,但是否实用呢?或者说是否如宣传得这般神奇呢?请看下文。



××××××××
关于ed9 的声场
××××××××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与采用了S-Logic技术有关,ed9的声场表现非常【独特而有趣】,最关键的,整体的自然感与平衡度把握非常适度,长时间聆听的感觉尤其轻松美妙。

1.吉他和小提琴,《paganini for two》。不同于普通耳机的偏左右上方结像,ed9中的小提琴和吉他结像更偏【前上】方,小提琴和吉他的中心点似乎是在聆听者额头斜上方30的样子。结像比较稳定。我并不觉德这种结像方式有多奇怪,因为大奥(scd-555es+hev90+he90)的结像更加立体更加逼真,而且大奥的结像更加靠前,更加自然。《paganini for two》这种结像方式,我倒倾向于认为是这是ed9中高频素质高的必然结果。

2.塞戈维亚弹奏的古典吉他,《巴赫》, DG出品。ed9中的吉他位置无疑是非常独特的,根本就是高高在上嘛!别人都是在帖进听者的脸来演绎的,ed9却简直就是直挺挺的在脑门子上方大概20∼30公分的地方鸣响,距离有点远倒算了,吉他的位置。。。也太有趣了吧?这种声场显然是不真实的,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拉开一定距离的演绎方式,听起来。。。很舒服∼

3.DECCA歌剧。方位远近宽窄甚浅,同别的耳机实在找不出啥两样的。

4.摇滚,《世纪经典(2CD)》。除了耳机素质高所营造出来得宽阔与自然感,没感觉出有啥特别的。

5.交响乐,《天方夜谭》。同别的动圈耳机比起来,乐器前移感明显,宽深感明显。金属打击乐器由于能量足,距离明显靠前,显得有点突兀。4.1聚会时IKEMI+大奥的方位感更合理,简直就是子前方一字排开般;3.10聚会时8PS+大奥的声场宽深比例也比ed9这次更规整。

6.长时间的聆听感。由于基本上只有我一个人在听,我对ed9听得很仔细很投入,碰到有感触的曲子甚至会从头听到尾。听到后来居然有种耳机消失了的错觉,而且这种感觉来自听觉体验而不是触觉体验。房间里偶尔会有其他人的走动和窃窃私语,窗外偶尔还会混杂在一起的雨声和机动车声。如果留心,这些外界“干扰”可以听得非常清楚;但如果不去留心,这些干扰也不会主动来打扰你。由于耳机中的音乐和外界的干扰听得都很清楚,我甚至不由得怀疑,自己真的是在听一只封闭式的耳机么,怎么\自己以前听hd600这种开放式耳机反而不会留意外界的干扰?耳罩的压力是有的,但同样丝毫不影响长时间聆听的舒适度。这种长时间聆听的舒适度,hd580/600/650无疑是一流的,想不到封闭式的ed9也是一流的。

对聆听音乐而言,长时间聆听的自然于舒适才是最重要的,这可能才是S-Logic设计初衷吧?




××××××××
关于ed9 的三频
××××××××

ed9的三频,无疑验证了开头提到的那个比喻-白牙乘以歌德然后开平方-是非常有道理的。我甚至觉得,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而妥帖。

得益于镀钛震膜和高达35kHz的频响,ed9的高频无疑是非常独特而传神的。三角铁清晰直接并略带水润的色泽,尽管前面只是台随身听,ed9中三角铁的清晰度已经不逊色于我听过的任何一只顶级动圈抑或高档静电耳机。卡拉杨指挥“天方夜谭”第四乐章,当金属打击乐器响起,尽管稍显零乱并略带破铜烂铁感,但那种逼真的金属味道,甚至比4.1聚会上ikemei+大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镀钛震膜的高刚性表现,甚至在吉他和小提琴的高音部再现也产生明显的影响。在录音有偏清亮偏hifi嫌疑的《Paganini For Two》中,小提琴水润感非常好,并略带明显的金属质感(提琴声依然非常动听),吉他共鸣感不明显,整体偏清甜清亮,甚至有种清脆的感觉。(注:我这台随身听的古典吉他高音声部还原的确有点偏清甜水润,吉他共鸣感非常明显,中频相对而言略显细弱,整体听起来绵软有余而丰满不足)。ed9的高刚性特质在Eric Clapton中的电吉他中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吉他快速直接清晰,听起来过瘾之极。对比了一下同接在莱曼上的hd650,哈哈,结论是慢腾腾的650的确不是表现摇滚的料。(注:此时的ed9已经沾染了不少莱曼丰满平衡端正的个性,如果是直推,Eric Clapton又会更hi几分。)

ed9的低频,属于那种平时不怎么显山露水,但一旦让他发挥出来,绝对可以让你hi到顶的类型。ed9的中高频是如此的通透、直接,有时候甚至是粗野(新耳机哦),我甚至恍恍然如听K501之感。但DECCA歌剧和“天方夜谭”重的弦乐群却明确无误地告诉我,ed9不缺低频!等我听到《E Mao》(类似Enigma的一张New Age)时,电子音乐营造出来的连绵不绝的低频和中低频,除了以前用RS1听电影原声的时候找到到过类似的hi到顶的感觉,HD600/HD650几时能够提供?

(注:在随身听直推时,ed9中低频的气势是有所缺失的,中频亦显得不够丰满。但一上莱曼,气势和丰满度马上就上来了,ed9对前端的敏感性可见一斑;如果换了ha01 ,听DECCA歌剧和《E Mao》,音乐重的中低频分量已经浓厚到了化不开的程度)

ed9的中频。同两端张扬而独特的个性相比,ed9的中频无疑是非常让人难以琢磨的,估计非购入一只仔细欣赏个十天半月难以准确把握其真实面目。在这里我只能略说下几张不同风格的碟子听下来的大致感受。ed9的人声没有HD600那种奶油般的染色,也没有240M那种昏黄的色调,似乎缺乏240DF清纯外表下演绎不住的火热激情,似乎也没有歌德那种如火的热烈。同许多人眼中的白牙不同,ed9的人声决不平淡,决不甘于做高低频的陪衬。最明显的感觉是,同中高频类似,ed9的中频是直接的,细节是丰富的。简言之,ed9的人声是听来非常真实,我甚至可以断言ed9演绎出来的歌者表情是异常生动的。具体的情形见后面的聆听片断描述。



××××××××
聆听片断
××××××××

试听唱片的简单说明:
1. 《吴门琴韵》,雨果唱片,HRP712-2。录音演绎皆佳的古琴作品
2. 塞戈维亚演绎《巴赫》,DG。塞戈维亚的古典吉他,不需多说啦。
3. 《paganini for two》,DG,,437 837-2G。发烧友人人皆知的一张唱片。
4. 《The Greatest Opera Show on Earth》,DECCA。个人觉得即使不喜欢歌剧,也应该买来感受感受的碟子。
5. 《世纪经典(2CD)》,EMI。精彩的摇滚、POP精选。
6. 里姆斯基作品集,DG,小双张。聆听的是《天方夜谭》,卡拉杨指挥柏林爱乐。
7. 《E Mao》,风潮唱片。大陆制作人赴西藏采风并制作的New Age,有中国人的Enigma之称。


前文已经提到过ed9表现小提琴、吉他、金属打击乐器、电子乐器的出色表现,下面就聆听过程的一些片断来一个snapshot,对于相对准确地把握ed9的个性或许会有所帮助。

除非特别说明,均基于随身听直推的听感。

1.塞戈维亚演绎的古典吉他,《巴赫》。吉他高高在上(有趣的定位),音色偏水润偏华丽,但依然比较真实;共鸣腔不是非常明显;左手手指滑过指板的声音非常清晰,右手指甲滑过琴弦的声音也清晰可闻,但没有象铁三角L3000/W5000般过于纤毫必现,以至于影响到了对音乐的感受。

2.古琴,《吴门琴韵》,第一曲“胡茄十八拍”。古琴音色偏华美,古朴感略显不足。吴老先生左手抚琴的细节历历在目,清晰度可以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但绝不粗糙刺耳。一直以为240DF表现古琴抚琴的细节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了,谁知道这回来了个更狠的角色!可能古琴的音色演绎的过于华美了,总觉得“胡茄十八拍”中哀怨的神韵出不来。cd10mkii+ta28+240df对古琴神韵的把握是值得信赖的。

3.小提琴,《paganini for two》,《天方夜谭》。《paganini for two》中的小提琴前文已经提过,清亮有余,木头味则不是很足。《天方夜谭》第一第二乐章开头处的小提琴独奏略显明亮,非常直接犀利,听起来很过瘾;哀宛和悲伤的氛围营造则不是很到位,不够感人置深。不排除音源不够资格的问题,悲伤的氛围营造让我最信服的是LINN CLASSC三合一直推hd600,naim cd3.5+8pr+hd600则多了份女性哀宛的成分,更加动人心魄。

4.歌剧,《The Greatest Opera Show on Earth》,DECCA。
Disc1,
"1. Carmen: Prelude ". 清晰的全频尤其是低频层次感,气势表现不如台机上的600和650。
"5. Fedora: Amor Ti Vieta ". 这首曲子中的男声独唱在不同的耳机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k501/k601上是悲怆+悲愤,仿佛歌者胸中燃烧着复仇的烈火;hd600/hd650上则是掩抑不住的悲愤+悲伤(甚至是哀伤 - hd600),仿佛在哀叹亡人早逝人世不公但却又不得不服从命运的安排。cd10 mkii属偏激情彭湃型的机子,与AKG的表达方式比较接近。cd10 mkii+ed9的演绎似乎是将akg+森海合在了一起,中上声部粗糙而直接,非常接近501;中下声部则一字一句抑扬顿挫,甚至比hd600来得都沉稳和凝重。整体上不是akg那种激情四射的演绎方式,反而更接近于森海的略带悲伤与无奈。
“6. Carmen: Habanera”. 是为了听女高音的能量感而选择这首的,但最后却发现ed9播放出来的carmen非常直接、真实!歌手歌唱技巧的多变亦超乎预料!!如果不是时间所限,真想把整首曲子完整听一遍,太不同寻常了!

Disc2,
"3. Pagliacci: Recitar!...Vesti la giubba". 随身听直推帕瓦罗蒂,人声丰满度不够,如泣如诉的感觉很淡(naim+8pr+hd600是多么逼真啊),失望。后来试了下莱曼,发现帕瓦罗蒂的丰满度完全没有问题。如泣如诉感是否到位?限于时间,没有继续听下去,相信应该不会差。
“5. . Il travatore: Anvil Chorus”. 不说了,尽管是随身听直推,合唱的气势,大提琴群感的营造均没有让我失望。如果用莱曼,相信会更上一层楼,但我觉得没这个必要了。
“10. L'Elisir d'Amore: Una Furtiva Lagrima ”。在hd600下奶油味十足的小男声,在ed9上沉稳大度,简直成了一个迈着四方步慢步而行的中年绅士,跟hd600的演绎真是天壤之别!这种听感让我想起了金嗓子下的007t+007,不过007多了份悠远与深沉,ed9则多了分沉稳与从容。(注:对比过很多其他耳机,rs1/kk/df/501/650等等,这首曲子上的“奶油”是600的专利产品,绝无二户。)

6.摇滚,《世纪经典(2CD)》,EMI。
"01 QUEEN BOHEMIAN RHAPSODY". 整体感不错,人声吐字清晰,低频过于浓重层次打不开,怀疑随身听(直推)之故。
"08 PINK FLOYD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ART2)"。层次感不错;无论主唱还是学生的合唱,均清晰而直接;电子合成器营造出来的低频量感丰富,收得不是很快,效果非常吸引耳朵。过瘾+舒服。
"09 STING ENGLISHMAN IN NEW YORK"。没有DF特有的那种水灵活泼,但sting的吐词清晰啊,许多以前含糊带过的歌词这次终于口齿清楚了,比如“I don't drink coffee I'll take tea my dear ”中的"tea", “See me walking down Fifth Avenue ”中的“Fifth Avenue ”等。
"14 UB40 WITH CHRISSIE HYNDE I GOTUBABE"。男女声你唱我和在精神上相互鼓励的互动感明显,比较真实可信。不过,男声是不是不够“愤青”不够“颓废”啊?
"15 TALKING HEADS ROAD TO NOWHERE"。伴唱歌手终曲前几十秒时的单音节嘶吼依然不是240df般发自肺腑,而是如hd600/hd650般发自喉腔。240df这种发自肺腑的激情流露,如同600的奶油,似乎也是招牌菜,独此一家。

7.管弦乐组曲,《天方夜谭》,卡拉杨指挥柏林爱乐。织体交待非常非常清楚,打击乐器的金属质感非常突出,铜管乐的光泽和空气感同印象中的最高水准(ikemei+大奥)演绎依然不能比,中低频的气势和整体的把握不如我的naim+8pr+600系统,整体听起来不够齐整。由于个性偏软调,三频也不是非常平坦,交响的播放本来就是我这台cd10mkii随身听的软肋,直推的话这条软肋更加突出。尽管知道加了莱曼后ed9可以捞回不少气势方面丰满度方面的面子,但还是没有听,因为我我寻找的是ed9的个性,而不是各种器材之间那种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共性。

8.New Age,《E Mao》。整体听起来非常不错,或者说这张碟子直接刺激过瘾的特点依然表达的很充分。量感丰富的电子乐(中)低频,随身听直推搞不定,有粘在一起的感觉。试了下ha01,发现ha01下ed9的中低频更加臃肿不堪,根本没法听;试了下莱曼,哈哈,这回低频打开了,不过。。。既然我是来找ed9的个性的,还是算了吧。通过莱曼和ha01,我知道ed9这个东东对前端非常敏感,这已经足够。



××××××××
总结
××××××××

巨毒无比的耳机,融摇滚之激情与古典之沉稳与一身的阳刚之美,拜牙与歌德从此有麻烦了。

1、超自然的声场,比开放式耳机更开放的聆听感受!
2、直逼高档静电的打击乐器金属感!
3、通透直接快如闪电的中高频!
4、RS1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低频营造!
5、超乎想象的男高音、女高音直接感与通透感!
6、超乎想象的大提琴质感与松香味还原!
7、超一流的前端揭示能力与超一流的易出好声!
清新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三 7月 12, 2006 7:23 pm

文章raypipi 發表於 週二 4月 24, 2007 2:34 pm

直接從OFFICE_WORD簡轉繁:
試了下,我這邊轉出來的居然是亂碼。哪位大蝦幫忙給轉一下?多謝多謝


主器材:philips cd10mkii,ultrasone ed9
輔助器材: 萊曼, HA01

【除非特別注明,聽感均來自philips cd10mkii隨身聽直推】

在決定去聽ED9之前,特意向一位朋友(哈哈,這位朋友可是這
=_+Wake me up before U go-go+_=
頭像
raypipi
SR40
SR40
 
文章: 1
註冊時間: 週日 2月 13, 2005 12:19 pm
來自: 台中

文章ahniou 發表於 週二 4月 24, 2007 2:37 pm

唔 edition9嗎....
好像有錢也買不到吧 :ale: (還是說要另外訂 忘記了)
頭像
ahniou
SR60
SR60
 
文章: 69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6, 2005 10:52 am

raypipi兄 你轉的很好啦!我自己也轉一遍看不出差異在哪

文章husky03623 發表於 週二 4月 24, 2007 2:57 pm

一聽傾情 - ULTRASONE ED9!

主器材:philips cd10mkii,ultrasone ed9
輔助器材: 萊曼, HA01
【除非特別注明,聽感均來自philips cd10mkii隨身聽直推】

在決定去聽ED9之前,特意向一位朋友(哈哈,這位朋友可是這裡的熟客哦∼)瞭解ultrasone品牌的風格,他給了我一個很有趣的比喻,說ultrasone差不多相當於白牙乘以歌德除以二,或者說相當於白牙乘以歌德再開平方。。。不得不承認,在對ultrasone產生第一印象之前,我無法理解這個比喻的關鍵所在。但不得不承認,這個比喻非常有趣。

聽過ed9後,我才發現,這個比喻非常形象。

關於S-Logic

仔細研究了ed9的說明資料,發現所謂的S-Logic技術,其實並沒有字面上看起來這麼玄妙和複雜,ultrasone只是利用外耳廓的生理結構讓聲音進入耳道之前首先進行的某種程度的散射或繞射,並依次從某種程度上模擬人耳聽音箱時的感覺。這種方式是否似曾相識?想想CD3K和R10的震膜傾斜設計,想想qualia 010的遠距離發音單元,還有kk的懸掛小喇叭,哈哈,ultrasone的噱頭搞得似乎有點大啊?!從ed9的外觀上是看不出S-Logic技術是如何被採用並起作用的,或許廠家在單元發聲結構上進行了特殊設計,誰知道呢。

我一直以為,耳機採用什麼技術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其聲音表現和佩戴及聆聽舒適度,尤其是長時間的聆聽舒適度。S-Logic作為耳機的一個宣傳點的確不錯,但是否實用呢?或者說是否如宣傳得這般神奇呢?請看下文。

關於ed9 的聲場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與採用了S-Logic技術有關,ed9的聲場表現非常【獨特而有趣】,最關鍵的,整體的自然感與平衡度把握非常適度,長時間聆聽的感覺尤其輕鬆美妙。

1.吉他和小提琴,《paganini for two》。不同于普通耳機的偏左右上方結像,ed9中的小提琴和吉他結像更偏【前上】方,小提琴和吉他的中心點似乎是在聆聽者額頭斜上方30的樣子。結像比較穩定。我並不覺德這種結像方式有多奇怪,因為大奧(scd-555es+hev90+he90)的結像更加立體更加逼真,而且大奧的結像更加靠前,更加自然。《paganini for two》這種結像方式,我倒傾向於認為是這是ed9中高頻素質高的必然結果。

2.塞戈維亞彈奏的古典吉他,《巴赫》, DG出品。ed9中的吉他位置無疑是非常獨特的,根本就是高高在上嘛!別人都是在帖進聽者的臉來演繹的,ed9卻簡直就是直挺挺的在腦門子上方大概20∼30公分的地方鳴響,距離有點遠倒算了,吉他的位置。。。也太有趣了吧?這種聲場顯然是不真實的,但,不得不承認,這種拉開一定距離的演繹方式,聽起來。。。很舒服∼

3.DECCA歌劇。方位遠近寬窄甚淺,同別的耳機實在找不出啥兩樣的。

4.搖滾,《世紀經典(2CD)》。除了耳機素質高所營造出來得寬闊與自然感,沒感覺出有啥特別的。

5.交響樂,《天方夜譚》。同別的動圈耳機比起來,樂器前移感明顯,寬深感明顯。金屬打擊樂器由於能量足,距離明顯靠前,顯得有點突兀。4.1聚會時IKEMI+大奧的方位感更合理,簡直就是子前方一字排開般;3.10聚會時8PS+大奧的聲場寬深比例也比ed9這次更規整。

6.長時間的聆聽感。由於基本上只有我一個人在聽,我對ed9聽得很仔細很投入,碰到有感觸的曲子甚至會從頭聽到尾。聽到後來居然有種耳機消失了的錯覺,而且這種感覺來自聽覺體驗而不是觸覺體驗。房間裡偶爾會有其他人的走動和竊竊私語,窗外偶爾還會混雜在一起的雨聲和機動車聲。如果留心,這些外界“干擾”可以聽得非常清楚;但如果不去留心,這些干擾也不會主動來打擾你。由於耳機中的音樂和外界的干擾聽得都很清楚,我甚至不由得懷疑,自己真的是在聽一隻封閉式的耳機麼,怎麼\自己以前聽hd600這種開放式耳機反而不會留意外界的干擾?耳罩的壓力是有的,但同樣絲毫不影響長時間聆聽的舒適度。這種長時間聆聽的舒適度,hd580/600/650無疑是一流的,想不到封閉式的ed9也是一流的。

對聆聽音樂而言,長時間聆聽的自然于舒適才是最重要的,這可能才是S-Logic設計初衷吧?

關於ed9 的三頻

ed9的三頻,無疑驗證了開頭提到的那個比喻-白牙乘以歌德然後開平方-是非常有道理的。我甚至覺得,這個比喻非常形象而妥帖。

得益於鍍鈦震膜和高達35kHz的頻響,ed9的高頻無疑是非常獨特而傳神的。三角鐵清晰直接並略帶水潤的色澤,儘管前面只是台隨身聽,ed9中三角鐵的清晰度已經不遜色於我聽過的任何一隻頂級動圈抑或高檔靜電耳機。卡拉楊指揮“天方夜譚”第四樂章,當金屬打擊樂器響起,儘管稍顯零亂並略帶破銅爛鐵感,但那種逼真的金屬味道,甚至比4.1聚會上ikemei+大奧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鍍鈦震膜的高剛性表現,甚至在吉他和小提琴的高音部再現也產生明顯的影響。在錄音有偏清亮偏hifi嫌疑的《Paganini For Two》中,小提琴水潤感非常好,並略帶明顯的金屬質感(提琴聲依然非常動聽),吉他共鳴感不明顯,整體偏清甜清亮,甚至有種清脆的感覺。(注:我這台隨身聽的古典吉他高音聲部還原的確有點偏清甜水潤,吉他共鳴感非常明顯,中頻相對而言略顯細弱,整體聽起來綿軟有餘而豐滿不足)。ed9的高剛性特質在Eric Clapton中的電吉他中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吉他快速直接清晰,聽起來過癮之極。對比了一下同接在萊曼上的hd650,哈哈,結論是慢騰騰的650的確不是表現搖滾的料。(注:此時的ed9已經沾染了不少萊曼豐滿平衡端正的個性,如果是直推,Eric Clapton又會更hi幾分。)

ed9的低頻,屬於那種平時不怎麼顯山露水,但一旦讓他發揮出來,絕對可以讓你hi到頂的類型。ed9的中高頻是如此的通透、直接,有時候甚至是粗野(新耳機哦),我甚至恍恍然如聽K501之感。但DECCA歌劇和“天方夜譚”重的弦樂群卻明確無誤地告訴我,ed9不缺低頻!等我聽到《E Mao》(類似Enigma的一張New Age)時,電子音樂營造出來的連綿不絕的低頻和中低頻,除了以前用RS1聽電影原聲的時候找到到過類似的hi到頂的感覺,HD600/HD650幾時能夠提供?

(注:在隨身聽直推時,ed9中低頻的氣勢是有所缺失的,中頻亦顯得不夠豐滿。但一上萊曼,氣勢和豐滿度馬上就上來了,ed9對前端的敏感性可見一斑;如果換了ha01 ,聽DECCA歌劇和《E Mao》,音樂重的中低頻分量已經濃厚到了化不開的程度)

ed9的中頻。同兩端張揚而獨特的個性相比,ed9的中頻無疑是非常讓人難以琢磨的,估計非購入一隻仔細欣賞個十天半月難以準確把握其真實面目。在這裡我只能略說下幾張不同風格的碟子聽下來的大致感受。ed9的人聲沒有HD600那種奶油般的染色,也沒有240M那種昏黃的色調,似乎缺乏240DF清純外表下演繹不住的火熱激情,似乎也沒有歌德那種如火的熱烈。同許多人眼中的白牙不同,ed9的人聲決不平淡,決不甘於做高低頻的陪襯。最明顯的感覺是,同中高頻類似,ed9的中頻是直接的,細節是豐富的。簡言之,ed9的人聲是聽來非常真實,我甚至可以斷言ed9演繹出來的歌者表情是異常生動的。具體的情形見後面的聆聽片斷描述。

聆聽片斷

試聽唱片的簡單說明:
1. 《吳門琴韻》,雨果唱片,HRP712-2。錄音演繹皆佳的古琴作品
2. 塞戈維亞演繹《巴赫》,DG。塞戈維亞的古典吉他,不需多說啦。
3. 《paganini for two》,DG,,437 837-2G。發燒友人人皆知的一張唱片。
4. 《The Greatest Opera Show on Earth》DECCA。個人覺得即使不喜歡歌劇,也應該買來感受感受的碟子。
5. 《世紀經典(2CD)》,EMI。精彩的搖滾、POP精選。
6. 裡姆斯基作品集,DG,小雙張。聆聽的是《天方夜譚》卡拉楊指揮柏林愛樂。
7. 《E Mao》,風潮唱片。大陸製作人赴西藏采風並製作的New Age,有中國人的Enigma之稱。

前文已經提到過ed9表現小提琴、吉他、金屬打擊樂器、電子樂器的出色表現,下面就聆聽過程的一些片斷來一個snapshot,對於相對準確地把握ed9的個性或許會有所幫助。

除非特別說明,均基於隨身聽直推的聽感。

1.塞戈維亞演繹的古典吉他,《巴赫》。吉他高高在上(有趣的定位),音色偏水潤偏華麗,但依然比較真實;共鳴腔不是非常明顯;左手手指滑過指板的聲音非常清晰,右手指甲滑過琴弦的聲音也清晰可聞,但沒有象鐵三角L3000/W5000般過於纖毫必現,以至於影響到了對音樂的感受。

2.古琴,《吳門琴韻》,第一曲“胡茄十八拍”。古琴音色偏華美,古樸感略顯不足。吳老先生左手撫琴的細節歷歷在目,清晰度可以說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但絕不粗糙刺耳。一直以為240DF表現古琴撫琴的細節已經讓人歎為觀止了,誰知道這回來了個更狠的角色!可能古琴的音色演繹的過於華美了,總覺得“胡茄十八拍”中哀怨的神韻出不來。cd10mkii+ta28+240df對古琴神韻的把握是值得信賴的。

3.小提琴,《paganini for two》,《天方夜譚》。《paganini for two》中的小提琴前文已經提過,清亮有餘,木頭味則不是很足。《天方夜譚》第一第二樂章開頭處的小提琴獨奏略顯明亮,非常直接犀利,聽起來很過癮;哀宛和悲傷的氛圍營造則不是很到位,不夠感人置深。不排除音源不夠資格的問題,悲傷的氛圍營造讓我最信服的是LINN CLASSC三合一直推hd600,naim cd3.5+8pr+hd600則多了份女性哀宛的成分,更加動人心魄。

4.歌劇,《The Greatest Opera Show on Earth》,DECCA。
Disc1,
"1. Carmen: Prelude ". 清晰的全頻尤其是低頻層次感,氣勢表現不如台機上的600和650。
"5. Fedora: Amor Ti Vieta ". 這首曲子中的男聲獨唱在不同的耳機上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k501/k601上是悲愴+悲憤,仿佛歌者胸中燃燒著復仇的烈火;hd600/hd650上則是掩抑不住的悲憤+悲傷(甚至是哀傷 - hd600),仿佛在哀歎亡人早逝人世不公但卻又不得不服從命運的安排。cd10 mkii屬偏激情彭湃型的機子,與AKG的表達方式比較接近。cd10 mkii+ed9的演繹似乎是將akg+森海合在了一起,中上聲部粗糙而直接,非常接近501;中下聲部則一字一句抑揚頓挫,甚至比hd600來得都沉穩和凝重。整體上不是akg那種激情四射的演繹方式,反而更接近於森海的略帶悲傷與無奈。
“6. Carmen: Habanera”. 是為了聽女高音的能量感而選擇這首的,但最後卻發現ed9播放出來的carmen非常直接、真實!歌手歌唱技巧的多變亦超乎預料!!如果不是時間所限,真想把整首曲子完整聽一遍,太不同尋常了!

Disc2,
"3. Pagliacci: Recitar!...Vesti la giubba". 隨身聽直推帕瓦羅蒂,人聲豐滿度不夠,如泣如訴的感覺很淡(naim+8pr+hd600是多麼逼真啊),失望。後來試了下萊曼,發現帕瓦羅蒂的豐滿度完全沒有問題。如泣如訴感是否到位?限於時間,沒有繼續聽下去,相信應該不會差。
“5. . Il travatore: Anvil Chorus”. 不說了,儘管是隨身聽直推,合唱的氣勢,大提琴群感的營造均沒有讓我失望。如果用萊曼,相信會更上一層樓,但我覺得沒這個必要了。
“10. L'Elisir d'Amore: Una Furtiva Lagrima ”。在hd600下奶油味十足的小男聲,在ed9上沉穩大度,簡直成了一個邁著四方步慢步而行的中年紳士,跟hd600的演繹真是天壤之別!這種聽感讓我想起了金嗓子下的007t+007,不過007多了份悠遠與深沉,ed9則多了分沉穩與從容。(注:對比過很多其他耳機,rs1/kk/df/501/650等等,這首曲子上的“奶油”是600的專利產品,絕無二戶。)

6.搖滾,《世紀經典(2CD)》,EMI。
"01 QUEEN BOHEMIAN RHAPSODY". 整體感不錯,人聲吐字清晰,低頻過於濃重層次打不開,懷疑隨身聽(直推)之故。
"08 PINK FLOYD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ART2)"。層次感不錯;無論主唱還是學生的合唱,均清晰而直接;電子合成器營造出來的低頻量感豐富,收得不是很快,效果非常吸引耳朵。過癮+舒服。
"09 STING ENGLISHMAN IN NEW YORK"。沒有DF特有的那種水靈活潑,但sting的吐詞清晰啊,許多以前含糊帶過的歌詞這次終於口齒清楚了,比如“I don't drink coffee I'll take tea my dear ”中的"tea", “See me walking down Fifth Avenue ”中的“Fifth Avenue ”等。
"14 UB40 WITH CHRISSIE HYNDE I GOTUBABE"。男女聲你唱我和在精神上相互鼓勵的互動感明顯,比較真實可信。不過,男聲是不是不夠“憤青”不夠“頹廢”啊?
"15 TALKING HEADS ROAD TO NOWHERE"。伴唱歌手終曲前幾十秒時的單音節嘶吼依然不是240df般發自肺腑,而是如hd600/hd650般發自喉腔。240df這種發自肺腑的激情流露,如同600的奶油,似乎也是招牌菜,獨此一家。

7.管弦樂組曲,《天方夜譚》,卡拉楊指揮柏林愛樂。織體交待非常非常清楚,打擊樂器的金屬質感非常突出,銅管樂的光澤和空氣感同印象中的最高水準(ikemei+大奧)演繹依然不能比,中低頻的氣勢和整體的把握不如我的naim+8pr+600系統,整體聽起來不夠齊整。由於個性偏軟調,三頻也不是非常平坦,交響的播放本來就是我這台cd10mkii隨身聽的軟肋,直推的話這條軟肋更加突出。儘管知道加了萊曼後ed9可以撈回不少氣勢方面豐滿度方面的面子,但還是沒有聽,因為我我尋找的是ed9的個性,而不是各種器材之間那種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共性。

8.New Age,《E Mao》。整體聽起來非常不錯,或者說這張碟子直接刺激過癮的特點依然表達的很充分。量感豐富的電子樂(中)低頻,隨身聽直推搞不定,有粘在一起的感覺。試了下ha01,發現ha01下ed9的中低頻更加臃腫不堪,根本沒法聽;試了下萊曼,哈哈,這回低頻打開了,不過。。。既然我是來找ed9的個性的,還是算了吧。通過萊曼和ha01,我知道ed9這個東東對前端非常敏感,這已經足夠。

總結

巨毒無比的耳機,融搖滾之激情與古典之沉穩與一身的陽剛之美,拜牙與歌德從此有麻煩了。

1、超自然的聲場,比開放式耳機更開放的聆聽感受!
2、直逼高檔靜電的打擊樂器金屬感!
3、通透直接快如閃電的中高頻!
4、RS1般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低頻營造!
5、超乎想像的男高音、女高音直接感與通透感!
6、超乎想像的大提琴質感與松香味還原!
7、超一流的前端揭示能力與超一流的易出好聲!
最後由 husky03623 於 週二 4月 24, 2007 3:01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價格不如價值重要....玩耳機、音響太燒錢了,我看看就好。
低能總該有個限度....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頭像
husky03623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日 2月 19, 2006 11:59 pm
來自: 木耳東西軍

文章清新 發表於 週二 4月 24, 2007 2:57 pm

谢raypipi帮转∼ 我的win2k和word均是英文版,没办法。
清新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三 7月 12, 2006 7:23 pm

文章colsky75 發表於 週二 4月 24, 2007 3:34 pm

http://alf-li.pcdiscuss.com/c_alibabar.html

I think it can help you to translate GB to BIG5
colsky75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日 9月 11, 2005 10:36 pm
來自: 新竹/台北

文章raypipi 發表於 週二 4月 24, 2007 5:39 pm

To清新兄:你太過獎啦 :blush: ~你的好文章小弟拜讀了!
.
Tohusky03623兄:大家互相協助囉!你的潤飾讓這篇文閱讀性更為舒適 :D
=_+Wake me up before U go-go+_=
頭像
raypipi
SR40
SR40
 
文章: 1
註冊時間: 週日 2月 13, 2005 12:19 pm
來自: 台中


回到 新耳機系統討論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39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