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hsu 寫:chariots 寫:vishnu 寫:gotowin 寫:很佩服樓主的氣度
被這樣批評仍沒有口出惡言
希望大家論述多點理性
不要流於意氣之爭
我也向hifihivi兄致敬,要是我有你一半的氣度就好了.
的確,討論區不是戰場.
不須要開炮到你死我亡才叫做勝利吧!!
當然 每人有每人看事物的標準,
但標準在那? 答案是 :標準自在人心.

+1,每次看到hifihivi兄到處被人批評時
理性的態度加上文筆流暢的回文方式,深感佩服啊!
經常逛這些音響網站,發現幾個特殊的情況
每個站似乎都有自己支持的產品
在友站某某喇叭很超值,再另一邊可能被批的一文不值
在友站某某CDP整體很棒,再另一邊也被批也很慘
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

對於 hifihivi 的對應我有不同的看法。不論是在此,友站,或是他們自己的 Blog 上,她從不正面回答真正重要的問題,我只覺得他說話避重就輕,太極打的很兇。我情願看到他很正面的回覆我上面提到的點。 就像我說的如果他們真的覺得測試方式都沒有問題。文章中所寫出來的也沒有問題,那為何除了幾個測試圖之外不公佈測試器材與方式? (這是針對擴大機那篇)。而在 HA-1A 這篇下結論時為何只有針對優點而無用相同明顯的文字寫出缺點所在?
既然 Hifihivi 強調他們不是打廣告也不是從廣告費中賺錢 (我想不出來那這雜誌怎麼賺錢),那是否未來的文章可以使用更中立的角度去觀看優劣?
私已為一個好的反對黨,提出質詢前應該自己做好周全的功課,完全了解對方的立場與說詞為何,方能提出強而有利、一針見血的質詢.避免像當今多數立委先質詢在說,卻不看法官判決的理由書,或者議員先質詢市長在說,也不先看政府的政策白皮書,或者更像記者,想到什麼就問什麼,這實在有點「不堪其擾」.不過上述都是舉例,我相信這位朋友必定不曉得高傳真刊內的測試器材為何,才會如此發問,並造成某些誤會.
老讀者都曉得,本刊是島內唯一擁有業界標準測試儀器Audio Precision的雜誌.有一篇由蒲總編寫的文章您可以參考看看
http://blog.yam.com/hifihivi/article/8960094
本刊這次測試A-35正是用AP system two,屬於高階器材,只要有機會參訪世界各大知名音響製造商,至少有七成的機率會看到AP出品的測試系統.這也是本刊會一直使用AP作為標準測試的原因:可以直接了解原廠標稱數據背後的真相.
有人說儀器測試只是參考,當然只是參考.但是這個測試結果對設計人員而言,可以提供機能精進「抓蟲」的電路料見改良工作.對讀者來說,可以判讀出許多資訊.
最新一期333雜誌,A-35報導的作者關主編有在針對一些測試圖形作一些補述,並針對許多人常說的:「測試只能當參考」也作了他的想法的闡述.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看看.
我的看法亦如關主編所言:「經驗中,測試數據不好,還真的沒有聽過聲音表現好的」,但音響是講求搭配,講求團體佔的,玩家可以利用互補等方式搭配出個人所喜好的聲音.然而,原生數據不好,經過修正,未嘗不是一種「失真」.
以下的測試雜誌裡頭都有寫,體諒您可能沒有空去翻,所以還是簡單說一下.
332期中與A-35一同作參考測試機的是Gamut M200.
首先是1kHZ正弦波1W/8歐姆的FFT頻譜,如果有看雜誌就知道A-35的測試表現是怎樣強壓Gamut M200!二次諧波只有400pW,電源諧波只有20nW.功率上推到標稱35W,高次諧波很合理地出現,但都是偶次大於奇次,完全是真空管特性!但比真空管的失真還是低,二次諧波僅10nw;同時最大功率下,電源諧波也未有上揚!而在18kHz與20KHz的內調失真測試,奇次內調僅有三次內調產生,約96dB,偶次內調僅有二次(-90dB)與四次.相信了解測試的人都能看出,這台A-35的怪奇之處.
還是有人說測試不準,那麼救人耳試聽吧
本刊的參考試聽「人類」有蒲總編、關主編、其他不才小編,丁顧問,以及其他廠家的設計顧問相繼都有人本刊聆聽過.
本刊參考試聽器材陣容請參閱
http://blog.yam.com/hifihivi/article/8965175
除此之外,為了測試阻尼因素以及單邊35W推力的先天劣勢(也是這價位的必要之惡)
額外以Elac FS210A,以及未出現在報導內文的Westlake LC 6.75作為參考喇叭
以及同期送來本刊的Acuuphase C-2810/P7100作參考測試
所得結果正如報導所言那般,至於報導內容怎麼寫,我想對於這種便宜貨的好話還是少說為妙,以免有些品牌支持者,高價支持者又急跳腳.
您想知道的參考陣容如上,之前一直沒辦法這樣回覆:一來因為我們都要趕截稿.二來我們認為書裡頭都有寫了.但我們沒有考慮到很多人是沒空去翻書的.
我補述一些個人的意見,雖然最新一期333關主編已經補述很多,但我認為這台A-35並非毫無缺點,單邊只有35W的推力,確實推低效率,或者音盆較重的喇叭會有一種「下盤」不夠扎實的感覺,但這是這個價位的必要之惡吧.至於中高頻,完全沒話說,正如有人在Myav上寫的心得,怪哉!怎麼晶體機會有管機味,還保有速度感跟延伸性.
另外,本刊會得出與Accuphase相比有95%的水準,有人好奇如何量化.我想先提出一點:在本刊的參考環境下,一台身價僅1萬的A-35,與他搭配的盡是數十萬的器材,甚至16萬的電源器,3萬的電源線都比他還貴,一般會購買這種價位的消費者家中能有這樣等級的器材輔佐他嗎?一般店家會有這樣高階的器材去陪襯它嗎?後來我們也在思考這種「價位倫理」的問題.不過,當我們以身價與Accuphase門當戶對的周邊系統,改由A-35推動時,獲得的水準確實就是那麼高.至於那5%差距在哪,就是「低頻的下盤」,除此之外還真找不出什麼缺點.
那還是有人質疑,音響怎麼可以量化?第一:這是一種心理量化,現實上,要讓一台A-35完成那5%的理想,背後的成本可能就是要好幾十萬甚至百萬呢,沒辦法這就是音響!第二:我真的很想開個玩笑,我們的95%是用音響二十要算出來的啦.
其實,A-35的好或壞,以雜誌的立場,已經盡力「血本無歸地」替各位預算有限的朋友找出最便宜的高機能入門機,至於其他信奉品牌,信奉發燒料件,信奉這,信奉那,或者老是愛嚷嚷著「雜誌是靠廣告主維生,所以一定在報廣告主大腿」的原罪來訕笑、質疑本刊是否接收什麼好處,進而一概不信,甚至嘲諷、污衊本刊的朋友,我也只能哀哀的說:我尊重你。
以上,我想該說的真的說完了.我要去寫稿了
Cheers!!
Tz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