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koopa1127 寫:我看到那篇的比較圖好像15~19KHz十分貝比較低
所以用一般PLAYER的等化器功能把高音條稍微高一點會比較凸顯細節囉?
koopa1127 寫:好像有人說MP3的壓縮原理是刪除20~48000以外頻率的聲音
這樣一來,聽起來不是應該跟CD音質一樣嗎?
pip3a7 寫:不是人聽的, 不論你的耳朵多好...
pip3a7 寫:koopa1127 寫:好像有人說MP3的壓縮原理是刪除20~48000以外頻率的聲音
這樣一來,聽起來不是應該跟CD音質一樣嗎?
CD 只到 20kHz -- 取樣到 44kHz, 代表只能呈現頂多到 22kHz -- 所謂的 Nyquist Frequency.
不是人聽的, 不論你的耳朵多好...
darkavatar1470 寫:其實也沒有硬性規定只能錄 20~ 20Khz 啦....
理論上 44.1 khz 的取樣頻率可以完整的重現 22.05 khz 以下的任何波形,
48 khz 便可重現 24khz 以下的所有波形, 以此類堆....
不過這是指數學上可以反算回去,
至於 16bit 解析度夠不夠則是另一回事....
kuo53067 寫:還忘了一個部份....
解碼的功力
SUC 寫: 大家看來都著眼在MP3的頻帶上呢∼
SUC 寫:所以MP3其實還包括了許多其他的技術,例如\"聽覺門檻"我覺得是影
響最重的:
當樂曲中有一個樂器(其實是某X頻率)發出聲音較大時,一般人容
易忽略那些聲音小的樂器,
SUC 寫:所以這時除了X頻率之外,其他的頻域
會用比標準值更低的bit-rate來儲存以節省檔案大小。這在128K
以下的MP3會大量使用。反映到聽覺,主要差異會在"細節"上,較
不容易聽到小聲的樂器(更正確的說應該是X頻帶外的聲音比較會
失真)。
SUC 寫:另外還有一些技術,例如較高的頻率用較低的bit-rate來儲存,原
因是人耳對高頻訊號較難以分辨,所以失真比較沒差等等...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DavidOreda, Google [Bot] 和 3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