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篇文章先前在PTT發表過了,印象中曾經在AA搜尋到關於Alteam耳機的聽感(但我現在找不到......orz)
想說拋個磚看能不能引點玉出來。
以下開始
--
踏入耳機的世界算算好多年了,耳機、器材來來去去的,不可諱言的,我個人也有換換病的症頭...orz 看到新東西就想買。
大概3年前,在ptt上徵到一隻Grado PS1000後,原本以為到達終點了,卻在這時候耳朵出了點毛病,時不時地開始耳鳴(一直到現在偶而還是會有),只好逐漸出清大部分的裝備及耳機,畢竟耳朵都有問題了,留那麼多耳機也不是太有意義的事情(嗯...清掉的耳機,包括我很喜歡的PS1000)。休息了很長一陣子才重新開始使用耳機,而且嚴格的管控聽音時數。(題外話,雖然有耳鳴的症狀,做聽力測試的時候卻被醫生稱讚聽力很好...總之是吃了一陣子的藥慢慢恢復正常,醫生說可能是神經傳導的問題吧。)
...雖然如此,我個人還是很喜歡看/玩新東西,只是沒那麼常跑耳機/音響店了,借到Alteam的新耳機(來測試自
己也很意外(畢竟我對這牌子實在沒甚麼概念,只有在音響展跟Alteam業務借來聽過,印象還算不錯;手上這支耳機也是在店家碰到Alteam業務,隨便聽一下以後想跟他借一隻他就答應出借了...@@),稍微找了一下資訊,這支耳機似乎還沒在市面上流通,所以這篇心得就當成簡單的紀錄。
--
第一次聽到這支耳機,是在王朝大飯店的音響展Alteam的攤位上,那時這支耳機還沒做成現在的樣子(嗯...就未完成版,尤其是木殼的作工跟接縫沒辦法跟現在這個版本比─好吧,現在耳機的樣子就算說不上好看,也可以說是超進化了),初聽是走中頻突出的走向,音場雖然不大,表現樂器的音色倒也不至於太歪,定位也還算得上準確,聲音的結像跟立體感初聽就相當不錯,讓我有點驚訝Alteam這家不見經傳的廠商能做出這種程度的產品(尤其在前端實在不怎樣的狀況下...)。
那手上這支完成版的呢?可以說在音響性上全面強化,初聽下來,素質上已經跟同價位(音響展時問過Alteam的業務,定價應是10,000元左右,我不太確定)的耳機有一爭雄長的本錢(比音場是比不過,但其他部分不一定輸)。
向Alteam提出試聽的要求後,收到時是一個大紙盒(下圖):
打開來,裡面是保證書(上面的簽名據說是Alteam老闆的)跟攜行袋(下圖):
攜行袋裡當然是耳機(下圖),有附一個3.5mm轉6.3mm接頭:
上機,圖中的小機器是我慣用的Chord Toucan Blue:
原廠提供的規格,寫在保證卡裏頭,昨天偶然翻到的:
原廠提供的頻率響應圖:
列一下設備:
Thinkpad X201i→J River Ver18→Chord Toucan Blue(with Supra USB,開啟Crossfeed模式)─慘了,怎麼都是些冷門的東西?
設備皆熱機一小時之後再聽,以下的聽感奠基於耳機100小時左右的burn-in,耳機的狀態應該還有提升空間。
整體來說:假如前一版說是人聲耳機(或更精確的說...J-POP/ACG向耳機),這一版就是在人聲耳機的基礎上提升各方面的素質,而往更加平衡的方向走。這支耳機在萬元左右,我個人認為是有一定的競爭力的;聲音走久聽不累取向,音場雖然不如同價位的開放式耳機(如DT990/K701/HD600等),但各項細節及音響性仍有一定水準,並有和前述耳機互角的本錢。
其實,剛拿到這支耳機的時候(耳機宅配到公司...),我就把他插上我的Sansa Clip+試聽了,由於這支耳機的靈敏度相當高(依Alteam官方數據,是108dB/mw...嗯...快要跟耳道一樣靈敏了),以Sansa Clip+的不大的推力推起來竟然有模有樣的(雖然也只能推到中頻突出的程度,聽聽流行樂還沒甚麼問題,其他的樂曲就不太行了,而且音場推不太開來),就把機子拿回家先burn-in一陣子,其他再說。
受限於封閉式耳機的結構,音場並不大(大約比我手邊最常用的耳機-DT990 PRO小一圈),應該是前後縱深略長的橢圓形;雖然音場不大,但相較於我經手過的其他耳機如GRADO PS1000等,聲音定位並未因音場縮小而大幅度偏移。而相對的,這支耳機表現音樂的方式可以說「內斂」,沒有凌厲的氣勢,也不特別注重聲音的速度感和線條感,而是走相對自然的路線。
其他比較明顯的特色有:
1.人聲的距離極近(連帶的,聽大編制交響樂會明顯的感覺樂器集中到舞台中間...有點像GRADO SR系列,但音場沒那麼小),歌者幾乎是貼著聽者的臉唱歌,將舞台拉到了聽者的面前;也因此,聽現場獨奏/演唱或者小編制演奏的樂曲相當適合,但大場面的表現就相對吃虧。
2.聲音的收束速度,大概比Grado慢一點點,跟Beyer家大致相等(對比耳機:我自己的DT990 PRO,但DT990 PRO應該是比T1慢一點點的),比Sennheiser HD600/650快(所以在人聲慢歌/交響樂細微情感/微動態的表現方面是稍微吃虧的,比較適合電子配樂的歌曲如ACG和J-POP)。
3.全頻量感較前一版平衡;意外的是,低頻量感以封閉式耳機而言,偏少;
低頻走結實有力而非海量路線,聽電影原聲帶(嗯,比如說我最常用來測試的The DarkKnight Rises-On thin ice)會稍嫌搔不到癢處。
整體而言,這支耳機的聲音初聽並不是清澈透明的走向(這一點在聽鋼琴曲時尤其明顯,對比對象是burn-in完成的Grado PS1000),而是用替歌曲抹上一層淡淡的色彩;聽不太出聲音的毛邊,可以說是走耐聽的取向吧?
雖然不太精確,這支耳機有一瞬間令我想到一個本站前輩用來形容 FOSTEX TH900這支耳機的感覺:「聽交響樂時,感覺把很多樂手塞進一間教室來演奏」(實際上...TH900的風格跟這支是相差很多的),以音像而言還真的有類似的感覺。雖然這支耳機各面向的音響性無法和眾家旗艦/次旗艦耳機比肩,但在萬元左右的價位應當有個一席之地(尤其是同價位的封閉式耳機...應有相當的競爭力)。
--
抱歉,不知道為什麼圖顯示不出來,故先附上連結;有高手可以教教我怎麼用img指令嗎?哈哈